7月28日,总部位于深圳的民安保险(中国)在媒体发布会上透露,将于本月启动电话营销业务。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了电话营销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拟定了实施方案,试点城市调研及与合作伙伴的谈判也已经完成,只待下一步获得保监会的批准后即可正式试水该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20家寿险保险公司开展了电话营销业务,而且部分公司的电话营销业务已初具规模。国内财产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车险,而通过电话渠道销售车险的资格,也为各家财产险公司觊觎已久。目前,正式获得电话营销专用车险产品经营牌照的保险公司仅有平安财险等4家,正在提交申请的财险公司如太保产险、中银保险等早已排成了长队。
规范行为
折射管理层鼓励态度
保险公司不惜成本下注电话营销,或许与管理层的鼓励态度有关。
近日,深圳保监局转发了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促进寿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要求深圳市已经开办电话营销业务的公司将主要业务流程、风险管控措施、在售产品清单等内容以专文形式报告保监局,并要求其他保险公司在开办电话营销业务前,将上述内容向保监局报告和备案。
更引人注意的是,深圳保监局在通知中鼓励各保险公司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办电话营销业务,拓宽业务销售渠道,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去年4月底,保监会还发布过《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专用产品开发和管理的通知》,目的也是“鼓励和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加强创新”,“防止保险公司通过电话营销渠道开展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通知》特别指出,为防止客户信息外泄,电话营销人员必须履行保密义务,并且“在沟通过程中不得强行推销和骚扰客户”。
业内人士高先生认为,监管部门发文规范和鼓励产寿险电话营销业务,透露出当局更加重视保险电销渠道的信息,“是一种扶持和机会。”
险企与中介
展开客户资源争夺战
对于财产险公司而言,拥有一张车险电话营销牌照意义非凡。
据了解,国内财产险公司大约70%的业务都是车险,而车险中的交强险业务为公益性险种,每年利润处于打平甚至略亏的状态。车险中的盈利险种商业险历来依靠中介——70%的业务来自中介代理商,每笔业务都需要支付一笔中介费用。过度依赖中介渠道导致车险竞争激烈,变相引发价格战。这样下来,保险公司车险业务有大约30%的利润以种种形式被让出,渠道消耗巨大。在中介称王的情况下,车险业务成本居高不下。
然而,通过电话销售车险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
业内人士表示,电话营销是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的集中体现,将有助于改变车险市场长期以来“中介称王”的局面。
“虽然从表面上看,电话营销是一种新型销售模式,但实际上是保险公司与中介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也是保险公司直接控制客户资源、避免受制于中介的一种尝试。”该业内人士介绍,从2001年以来,韩国涌现了一大批网络汽车保险公司,其车险市场份额迅速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