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用油到米面业……
秉承“全产业链渗透”战略,外资粮油巨头在中国粮食市场正“步步为营”。
4月23日,在河南深耕十年的世界粮油巨头——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丰益国际”)投资的“益海嘉里”粮油项目,正式落户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是已位居“中国最大食用油生产商”的丰益国际,在进军国内米面加工业战略中的“河南篇”。而此刻,国内“大豆产业集体沦陷”的切肤之痛尚未愈合。
抢滩中原面业市场
丰益国际的上述项目由益海嘉里(郑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下称“益海嘉里”)具体操盘。项目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投产后将形成日加工小麦制粉2400吨和日灌装350吨中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能力。
在河南布局抢滩粮食加工领域,对丰益国际来说并非是刚刚开始。
早在2001年9月,丰益国际就已深入中原腹地,与河南省周口市供销社合资兴建了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丰益国际持有89%的股权。2005年底,丰益国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亦从传统的大豆加工拓展到小麦加工领域,面粉加工能力达到了日处理小麦2400吨。
2009年4月,丰益国际挺进素有“豫北粮仓”之誉的河南安阳。目前,其投资2.1亿元,日加工小麦1200吨、年产40万吨的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项目已经开工。
此外,与该项目呼应、总投资1.36亿元的铁路物流项目亦同时启动。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述项目由益海嘉里、郑州拓普物资储运有限公司、郑州铁路金林实业开发公司共同组建的河南益嘉铁路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涵盖四条铁路专用线和一个高档货品仓库。其中,一条铁路专用线为益海嘉里项目专用。
“这意味着丰益国际在河南从粮食加工到流通环节整个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已经为他们在粮食加工领域迅速扩张增加了砝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一位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事实上,丰益国际在国内食用油领域,通过打通供应链,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已拥有“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多个著名品牌,其产品目前已占我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因此,丰益国际2005年开始的向国内米面业扩张战略,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丰益国际2009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目前在国内已有12家面粉加工企业。除郑州之外,其在小麦主产区之一的山东还有德州、青岛两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此外,丰益国际在面粉主销区浙江,亦有项目建设。
全产业链渗透
不过,整个面粉加工行业目前的利润并不乐观。那么,丰益国际跑马圈地图的是什么?
“河南不仅是小麦产量大省,也是小麦加工大省,面粉企业可谓是星罗棋布。由于小麦价格上涨和竞争激烈,面粉加工企业利润率仅为3%~5%,有的甚至就是挣个加工费。”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陈振杰说。
不过,这对意欲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条的丰益国际而言,面粉加工目前的微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从其欲争夺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不惜从大豆种植到食用油终端市场的整体控制中可见一斑。
河南,显然是丰益国际在逐渐掌控国内食用油话语权后“触角延伸”的首选。作为国内小麦的重要主产区之一,河南已连续六年丰收。2009年,河南小麦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无论是从资源,还是就位置而言,河南的粮食加工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陈振杰坦言,粮食巨头布局河南是必然选择。
面对“食用油”话语权争夺战中国内油脂企业几近“全军覆没”,“狼来了”让河南小麦加工企业有了危机感。
“目前,河南的面粉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实力不强,缺少规模和品牌企业,面粉加工业加工能力过剩。”河南省豫丰粮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干认为,国际粮商凭借其资本和品牌效应,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整合及终端控制产生影响。
这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警觉。
“我们担心国际粮油巨头对粮食加工的渗透会像‘大豆危机’一样,控制加工和流通领域,直至对中国粮食领域的安全构成威胁。”杨培干坦言。
仅有粮食丰收是不够的
“外资的进入,使国内粮食种植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研发队伍,对国内粮油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效率和附加值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认为应当“辩证的看待国际粮油巨头在国内的扩张”,认为国内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亦需借力外商这条“鲶鱼”。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粮油巨头的扩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一说并非无据。
2009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的预警。其中,以ABCD(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已经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而国际粮商在掌握了国内大部分植物油压榨能力和销售终端渠道后,又向米面粉加工和销售领域延伸,就粮源在国内“跑马圈地”。
“外商之所以青睐中国市场,看中的正是国内庞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能力。它们的扩张布局是战略性的,之所以从最初的扩大市场份额到现在的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渗透,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中国市场的定价权。”杨郑生解读说。
“国际粮商正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国内粮食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尚无真正的大企业与之抗衡。”杨培干建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外资和进口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国内企业的扶持力度,避免这一领域的骨干企业落入外资手中。”杨同时认为企业亦“当自强”。